美國太空部隊首席科學官斯泰西?威廉姆斯近期指出,美國政府尤其是軍方,正削減科學技術研究開支,而中國卻在大力投入,試圖縮小技術差距。這一消一長的態勢,讓美國在太空等領域的軍事技術優勢面臨挑戰。
威廉姆斯在國家安全太空協會會議上表示,這種反差 “相當可怕”,意味著美國必須以更少資源做更多事,且其半個多世紀來的技術領先優勢正迅速消逝。為此,太空部隊試圖通過加強合作來應對,與商業伙伴、國際盟友及其他政府機構攜手,期望借此放大投資價值,共擔風險并獲取獨特能力。
威廉姆斯利用空軍的 NIPRGPT 分析美國政府文件后發現,20 世紀初,美國國防科技研究支出占 GDP 比例約 0.5% ,新政時接近 1% 。二戰后,因冷戰和太空競賽,這一比例攀升,60 年代達約 3.5% 的峰值,此后持續下降,到 2020 年降至 0.9% 。2024 年拜登預算削減國防部研究支出 14%,新特朗普政府還計劃全面大幅削減國防預算。聯邦資金削減導致美國大學轉向非國防研究領域。盡管 AI 分析可能有誤差,但眾多學術研究也證實了美國政府科技研究投入下滑趨勢。
反觀中國,過去 20 年持續增加軍事科技研究投入。據估算,從 2001 年占 GDP 約 0.25% 的較低水平,穩步增長至 2020 年的約 0.67%。以這一增速,中國在該投入占 GDP 比例上很可能已超美國,不過在總投入金額方面,各信息源說法不一。
從太空領域發展便能看出投入差異帶來的影響。1970 年,中國發射首顆衛星 “東方紅一號”,彼時距蘇聯開啟太空競賽已近 15 年。到 1991 年第一次海灣戰爭時,中國僅完成 28 次發射,遠低于美國的 928 次和蘇聯的超 2000 次。威廉姆斯稱這場戰爭為 “第一場太空戰爭”,當時美軍依靠 GPS 制導精確彈藥展現了太空技術對戰爭的巨大影響力。此后,中國開始戰略性投資太空技術,如今已成果斐然,擁有載人軌道實驗室、北斗導航系統,計劃本十年末實現載人登月,還有 “千帆” 近地軌道星座項目,成為太空領域領先國家之一。
太空只是中國發力的一個領域。威廉姆斯強調,基礎研究是 GPS、網絡安全、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根基,美國現有世界一流的太空架構,正是源于過去對科學技術的戰略投入。如今,在先進材料、量子技術等人機交互等新興技術領域,美國若想保持領先,同樣需要加大投入。否則,美國將難以在這些領域取得先機,無法利用新技術推動經濟,更無法掌控未來技術發展,這正是威廉姆斯所擔憂的。
作為全球衛星行業的重大盛會,美國華盛頓衛星展意義非凡。會議主題與展覽內容囊括衛星領域方方面面。每年吸引全球眾多相關企業與從業者齊聚,帶來大量創新產品、前沿技術解決方案,以及各國航天機構的最新資訊,引領行業發展潮流 。
中國組展機構:盈拓展覽,以優質服務和創新科技引領行業發展。榮獲多項殊榮,成為中國出境展覽服務行業的領先企業。
下屆展會時間:2026年03月
展會行業:通訊